我們該如何看待道德:過時無用,還是仍然重要?

Tang
4 min readAug 23, 2017

--

Photo Credit: Victoria Pickering

道德/倫理或許是公共討論中最常出現的概念,但並不多人確實的提起這些詞彙。小從垃圾不落地的教育,大至全球暖化的應對,其實都涉入了倫理道德的思考與爭論。甚至,連「倫理」和「道德」這兩個詞彙的意義也曖昧不清,時常成為爭論的話題(本文暫不涉入此討論,二者在此交替使用)。

道德或許也是個令人喜憂參半的詞彙:有的人認為它比什麼都重要,不厭其煩地宣稱當今世道早已道德淪喪;也有的人完全瞧不起,對它嗤之以鼻,認為不過是守舊的傳統教條在作祟。但在生活中,或許我們也常常聽見另一種說法,認為道德是很主觀的,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,我們不應該拿你的道德去規範、批評別人。

道德只是主觀的意見?

從上述例子看來,大家對道德的想法確實看似有很大的差距。但這是不是就表示,道德真的是主觀的,是相對於不同人、不同文化或群體的,因此我們難以置喙他者?

試想想下面這個例子:

A正路過一個池塘。經過之時,A親眼目睹一名小男孩落入水中。池塘對成年的A來說非常淺,對小男孩而言卻十分致命。小男孩已經開始掙扎溺水,你認為A應該下水營救小男孩嗎?

如果你認為道德是相對於不同個人或群體的,其實A最終選擇什麼,對你來說都不重要。因為A所下的道德判斷,其實只是個人的感覺或偏好,與你無關。再者,你也無法要求任何人「尊重」其他人的道德,因為對你而言,這是相對的。這種要求他人「應該」如何的普遍規則,是不適用於你的相對立場上的。

也因此,這種倫理相對主義 (ethical relativism) 的立場,很容易落入一種虛無主義。因為任何道德(價值)判斷或選擇,都是不能確定的。我們無法言說何謂對與錯,無法行動與實踐,唯一剩下的,是無能為力。

相對性 v.s 相對主義

接著,這種問題便會開始浮出水面:「不是說文化沒有高下之分嗎?我們這樣難道不會變成在貶低其他文化嗎?」

但事實上,相對主義與相對性 (relativity) 是不一樣的。文化相對性(起初作為對抗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觀念)所強調的,是關於人們在不同環境產生出不同的需求,而社會或文化則依循這些需求進行創造。每一個社會或文化都有其自身的脈絡,形成獨特的歷史,也因此無法與他者比較。

然而,這樣的相對性並未給相對主義打開大門。我們必須要考察各文化的歷史脈絡及其特殊性,但並不表示我們無法進行對錯的價值判斷。

文化相對性並不等於倫理相對主義,更不帶來虛無主義。

談道德,過時了嗎?

一直以來,我常常在各種場合(活動或臉書等)看見時常關注社會議題的朋友,做出相對主義的宣稱。甚至,主張揚棄道德,或認為道德是用以規範自己,而不應規範他人。

這些宣稱其實不難理解,尤其在這充滿衝撞與顛覆活力的時代氛圍下,人們渴望衝破枷鎖與框架的能量是如此強烈。然而,道德不是守舊的象徵,更不是教條的化身。道德關乎的是生活,關乎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、應該要有什麼樣的生活,也關乎我們該如何對待他人,對待彼此。

我們難以宣稱道德沒有普遍客觀的標準,找尋並建立道德規範的路也不輕鬆。我們無法像購物清單一般,一條一條列出是非善惡的清單。我們必須要在各種動態的情境與條件下,擺脫二元思考的箝制,在生活脈絡中找尋蛛絲馬跡。

道德是動態的關係,是社會、政治、經濟上共同生活的基礎。我們不應該停止想像道德的圖像,並將道德的戰場拱手讓人。我們必須,也應該要談論道德。若非如此,我們難以探問何謂正義,也難以鬆動任何的不正義。

概念是有歷史的。問題在於:要如何在各種條件與處境下理解道德。如此也才能去質疑、建立規範,並進行必要的自我批判。

談論道德並未過時。或許我們更是處於一個亟需討論道德的關鍵時刻。

--

--

Tang
Tang

Written by Tang

Philosophy BA; Sociology MA.

No responses yet